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1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78篇
财政金融   124篇
工业经济   197篇
计划管理   933篇
经济学   1403篇
综合类   576篇
运输经济   83篇
旅游经济   114篇
贸易经济   409篇
农业经济   1497篇
经济概况   57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419篇
  2013年   397篇
  2012年   439篇
  2011年   528篇
  2010年   443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陕西省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生态补偿政策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182;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059、0.104、0.066、0.053,总的间接效应为0.282;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总的影响效应为0.464.因此,精准的生态补偿政策能够实现以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造血式"扶贫.  相似文献   
72.
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Russia. The authors give various approach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modern science, analyse the reasons of interest in this kind of tourism, consider its types and identify specific features.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ain regions and countries where ecological tourism is developed at a high level and considers some national policy models in the field of ecological tourism. Specific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Russia and its current status; the examples of different programmes aiming at support of ecological tourism are given. Specific impetus is given to Russia's resou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for example, natural landscapes, national parks and nature heritage sites.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main challenges to ecological tourism in Russia, identify factors that hinder its development and sugges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tourism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he authors focus on the projects that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Russia's image as an eco-touristic destination. The authors pay specific at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is field. The article discusses various projects carried ou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ilateral cooperatio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ole of ecological tourism as a tool for image policy. The article analyses in detail which elements of the Russian image a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what are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ecological tourism.  相似文献   
73.
This study develops the policy-making capabilities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new capabilities we introduce in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allow us to clarify policy options in the face of the increasing management complexity due to a more interconnected and uncertain world.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ree illustrative policy options for reduc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urban car transport: (1) improvements in efficiency/technology, (2) substitution with alternate fuel mixes, and (3) the reduction in demand by altering urban form. We investigate the success of policy options for a subnational case study jurisdiction in Australia, but in the uncertain global context. We use a resilience framework that considers crit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multiple scales, and multiple possible futures. We find that delaying policy options to mitigate CO2 emissions from the transport sector will increase the risks borne by society as a result of future global uncertainty, the uncertain timing of globally coordinated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timing of peak oil. We also find that the success of local policy is affected by the global future which prevails. The use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llows policy to be informed by the consequences of both CO2 emissions and increasing demand for land. The study provides a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that allows local decision makers to make robust policy despite global uncertainty. This framework has wider applicability to other nations and/or subnational jurisdiction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74.
论文讨论了跨界生态补偿由损害补偿向保护补偿转变的“反向补偿”机理,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跨区域生态补偿理论框架。研究表明,理论上流域生态横向补偿标准设计应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支持、调节、文化四大功能,同时兼顾区域生态共同体思维,利用支付意愿、支付能力两调节系数进一步确定补偿款项的转移额度。新安江补偿案例研究结果说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补偿标准在跨区域生态问题上能够有效弥补跨区域补偿力度不足的问题,厘清损害补偿如何向保护补偿演化的路径,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完善生态补偿经济学公平理论,并为政府制定全国统一的跨界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数据。  相似文献   
75.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要顺应绿色发展趋势,打造生态竞争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赋能小微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其生态竞争力必将带来深远影响。为更好研究数字化环境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受哪些因素影响,给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在现有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小微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生产及文化层面出发,对数字化环境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确定权重;构建了五维数字化赋能视角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影响因素关系模型;最后给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6.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丰富的生态价值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价值,成为推动经济与环境脱钩的新引擎。北京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生态产品定价难、生态价值核算难、市场化交易难等困境。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北京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应创新价值核算体系,明确生态产品产权,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强化绿色政绩考核,助推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7.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 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 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 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 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 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 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 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 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境下三峡人居空间景观 探索的地域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8.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基本战略格局的科学基础尚未延伸至海洋层面。海域"双评价"作为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存在理论缺失、技术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文章以海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类海洋活动出发,探索海域"双评价"的实践方案,建立"双评价"到海域利用优化的科学逻辑,指出基于"双评价"的海域利用冲突识别是海洋空间规划的关键。以温州市海域为例,基于本底资源从空间、渔业、环境和生态四方面进行单要素承载力测算,以此获得海域综合承载力作为监测预警的标志。选择渔业用海和建设用海两类典型用海进行适宜性分析,确定海洋空间利用的最优布局,判断海域利用空间冲突。结果表明:温州市沿海区县的海洋承载能力差异较大,资源环境分化严重,龙湾区与洞头区渔业资源开发超载;乐清市与龙湾区的海洋环境超载。渔业用海适宜面积占比较低且分布于远海地带。不适宜区域集中于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江入海口岸海域。建设用海适宜区域集中于近岸海域,远海区域距离城镇与交通较远,自然条件中水深较深,成本较高。苍南县和平阳县海域利用冲突较少,用海布局合理。乐清市、龙湾区与洞头区存在显著冲突。"双评价"的实践与应用是指导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保护的关键,能够综合识别海洋利用的冲突,有助于沿海地区海洋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79.
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和洪涝调节 服务供需空间的分离。为识别在满足洪涝调节服务需求方面重 要性高的生态空间以纳入保护的优先级,提出了一种在生态空 间中绘制洪涝调节服务需求的新技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 流,利用流量、流边界、流方向、分配原则及其修正因子4个 多维指标,表征将服务需求从建设空间向生态空间分配与投射 过程的关键环节。结果显示:面积大、人口密度高的建设空间 存在高需求流量;借助水文空间流,服务需求由建设空间被分 配至同一集水区内具有洪涝调节能力的生态空间中;被投射为 高服务需求的生态空间大多规模较大或紧邻高需求的建成空 间。通过控制流量、扩展流区域、增加流方向和提升生态空间 服务供应能力,能有效调控投射于生态空间内的洪涝调节服务 高需求。  相似文献   
80.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